寻岭南古韵 访文化名城——中文系(珠海)赴江门开展历史现场教学

无

Body

为进一步发挥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育人作用,5月27至28日,在朱崇科主任、陈彪副书记、刘杰助理教授、徐俊刚副研究员、孙广博士后、王轲老师的带领下,我系组织22级本科生前往江门开展历史现场教学活动。

 

Image removed.

 

 

 

01

5月27日,文珠师生来到了位于江门市新会区崖门口东岸的崖门古炮台。现存的崖门炮台最早设置于清康熙五十七年(1718年),后于清嘉庆十四年(1809年)正式设立并兴建,其后有过多次重修。炮台呈半月弧型,基座以花岗岩砌建,墙垣则由砂灰夯筑而成,全长180多米,高5.5米,上下两层共43个炮位,为广东省沿海现存最大的单体古炮。

 

古炮台紧紧扼守着珠江八大出海口之一——崖门。因地势险要,崖门被历代皇朝视作海防重地。鸦片战争前夕,清两广总督林则徐曾派兵严守崖门炮台,令英军望而却步。抗日战争期间,抗日游击队也曾凭借崖门炮台的险要,抗击日军的侵略。

 

历经沧桑的古炮台目睹了近代中国饱受欺凌的苦难岁月,见证了爱国志士浴血奋战的磅礴气势。祖国焕然一新,炮台已成古迹,透过这些遗迹,师生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变迁,触摸到了民族的苦痛和血泪,也更加坚定了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。

 

 

02

 

午后,我系师生抵达宋元崖门海战文化区。1279年,南宋军队与蒙古军队在新会崖海上爆发了崖门海战,南宋皇朝失势,丞相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殉国,传国玉玺也随之沉入崖海。在旅游区的广场上,矗立着等比例放大的复原玉玺。师生们一边观赏着玉玺雕塑,一边仔细聆听带队老师的讲解。

 

Image removed.

 

顺着林荫路下行,一路上可以看到许多怀古诗书作品。其中一面由毛主席题写的《过零丁洋》草书碑刻尤为醒目。遒劲有力的笔法、掷地有声的千古绝唱无不向我们传达着作者激昂的爱国之情。文天祥舍生取义、宁死不屈的高尚品格感染了全体师生,激励着师生们赓续爱国精神,为祖国的繁荣不懈奋斗。

 

 

03

 

本次历史现场教学的最后一站,文珠师生来到了凤仪里碉楼群,碉楼群中大量建筑物运用砖雕、灰雕、石雕等传统工艺建造,更有能工巧匠绘制的大量民间壁画,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。除此之外,碉楼群中还有大量由村民集资兴建的众人楼,这些建筑不仅外形别具特色,而且防御功能突出。在凤仪里碉楼群中,师生们感受到了别具一格的碉楼建筑文化。

 

 

同学感言

 

22级本科生孟子绚:时隔七百多年,我站在坑坑洼洼的台阶上,于历史的硝烟中望见战争的残酷和民族的不屈。十万人投海殉难,宁死不降,让我不禁思考,战争的意义以及战争背后国与民的关系。历史上,没有哪一次的王朝更替不伴随着战争,也没有哪一次的战争中平民能够幸免于难。我知道“国之不存,民将焉附”,却不曾深思“民之不附,国将存焉”。……周恩来总理曾说:“崖山这个地方的历史古迹是有意义的,宋朝虽然灭亡了,但当时许多人继续坚持抗元斗争,保持了民族气节。”或许他们不曾想到,几百年之后此处仍然是争取民族生存、自尊和自卫,抵抗外族侵略的重要战场。鸦片战争前夕,清两广总督林则徐派重兵驻守此处,令英侵略军望而却步。抗日战争期间,抗日游击队也曾凭借崖门炮台的险要,抗击日军的侵略。崖山精神,春秋大义,仍在鼓舞后人为了民族兴亡而不屈抗争。我想,历史若有相似的那一天,那么我亦是“后人”。

 

22级本科生梁鉴焜:凤仪里碉楼群的参观给我带来了对传统建筑的欣赏和思考——建筑作为凝固的记忆,这些古老而宏伟的碉楼是侨乡文化的瑰宝,展示了前人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。路过的一面面泥瓦墙上画着还未完全褪色的画。旧日风景依稀,活在今日的传承里。“一展轻翮,望江影如梦,冥冥天隐。阖门去,流风历历,事事记省。

 

22级本科生张紫婷:从古炮台到宋元崖门海战文化区,一幅史诗般的战争长卷在我们眼前徐徐铺展开来。古老的砖石留下硝烟的痕迹,矗立的大炮凝固着岁月的锈斑,拾级而上,“天地正气”的碑文已然碎裂,数百年前十几万民众义无反顾坠入海中的场景却仿佛赫然在目。沿着历史的长廊向前,梁任公先生的故居出现在我们眼前,青砖土瓦的平房中似乎还能看到先生幼时埋头读书的身影,纪念馆中展现出的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深深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。